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且看看10年后的我还留下什么

十年以后  且看看我们还剩下什么
16岁   想着要读博士
           想着要出书
           想着要留一头极地的长发
           想着要环游世界
           想着要有不灭的爱
           想着要与兴趣当工作伙伴
然后   十年后且看看我还剩下什么?

26岁   想着便房奴还是漂流
           想着买车还是买书
           想着结婚还是实现梦想
           想着工作稳定还是冒险行事
           想着赚钱还是饿肚子
           想着该将就结婚结婚还是分手
然后   十年后且看看我会舍弃什么?

36岁   感叹当初梦想很大
           感叹日子难过
           感叹现实就是如此
           感叹钱很难赚
           感叹世界不公平
           感叹做人好难
然后   十年后且看看我会留下什么?

46岁   只想儿女平安
           只想平平凡凡
           只想睡个好觉
           只想按部就班
           只想没有烦恼
           只想做个好人
往回看  这30年来  我失去了什么?

我今年22岁  40年后的我  会不会变成我曾经鄙视的大人?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两客爱情,刚刚好

若一切重来   我仍会选择同样的路
先来一段义无反顾    然后痛彻心扉的爱情
再来一段相知相惜    然后并肩作战的爱情
第一段爱情让我长大
第二段爱情让我变小

然后  这样的我  变得刚刚好
有时像大人    有时像个小孩

若一切重来  我仍未走上同样的路
先来一份轰轰烈烈   天真浪漫的爱情
再来一份平平淡淡   温暖甜蜜的爱情
第一份爱情让我尽情付出
第二份爱情让我受尽照顾

然后  这样的我  变得刚刚好
懂得去爱    也懂得被爱

所以上帝啊   若下次光顾人生
记得照老样子准备
给下辈子的我  再来两客这样的爱情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渴望被爱的男孩


       有个初二的男孩,在班导师面前属于问题学生,在班上同学面前是害群之马,但他常常让我想起从前班上的男同学,很聪明、也很幼稚,不懂得分寸,所以容易惹人生气。比起真正听不懂人话的孩子,他温驯多了,偏偏他处在初二的第一班,所以不算太坏的举止,都会被人放大、放大、再放大。

       大约从五月份起,男孩便坐在老师座位旁的“特别位”,他特别爱说话,所以难免会干扰我。他其实很聪明,懂得走漏洞,所以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我虽然常常责怪他,但真正生气他只有那么一次。我是这一班的地理老师,每个星期有三节地理课,其中一节在休息过后,班上同学总是在上课钟声响后,才姗姗来迟,浪费了不少时间,为了避免这个状况,我便要求他们,在钟声响后的5分钟内进入班级,否则需要去训导处领“迟到准证”,这个准证不会带给学生任何麻烦,但学生总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训导处,所以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惩罚。
  
        有时候,我会早点进入课室,经过初二的走廊,看到该班的同学在其他教师玩耍时,便会习惯性地提醒他们回到班级上课,大家都会乖乖回去,唯独这家伙,会抬起他的左手,指了指腕上的表道:“还没有到5分钟哦!”。后来,男孩为了避免被我带回教室上课,开始故意躲起来,即使我早已看到他。我决定整整他,让他既然要如此爱惜时光地玩耍,干脆别进班了吧,要是执意要进班,就唱唱歌娱乐同学好了。男孩怎么也不肯唱,我最终也屈服了。那天下课后,我心里并不好过,不断地问自己是否做得过份了?我的的确确是生气了,但这样做又是否能教育他呢?

       隔天进入男孩的班级,原本打算找男孩聊聊,却被他反將了一军。刚才我说过,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于是聪明的他,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避免与我有所冲突。男孩搬到了班上最后面的一个位子,少了许多接触的机会,便少了冲突。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偶然,还是故意,因为学生是不被允许擅自换位置的。检查学生的作业进度时,我经过男孩身边,他看着我,笑着对我说:“老师你看,我搬到了后面的位置,不会干扰到你了。”他的话和笑容掉入我的心里,“噗嗵”一声,但我没有太多表示,只是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在我离职前一天,男孩背着书包在放学钟声响起后出现在我面前,问道:“老师,你明年没有在这里教书了对吗?”我说是啊。“老师,虽然我平常很坏,也常常惹你生气,让你不开心,但我还是想感谢你对我这一年来的教导……”14岁的脸蛋,少了平日的调皮,多了一份认真。“你不是坏,只是不懂得分寸,所以才会惹人生气。”我笑着对他说,只见他腼腆地笑了笑,对我说:“叛逆期嘛,没办法。”好似在对我说,老师我知道我调皮,但年龄与心智让我忍不住做了这些举动,希望你理解我。“那我相信,你明年会更好的!谢谢你!”男孩努力地将眼泪锁在眼眶里,但还是被我看见了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谢谢老师!”语毕,男孩转身跑走了。离职前一个星期,有不少学生来向我道别,除了道别,他们更关心的是谁会接手我的工作,继续担任他们的地理老师,怕接手我工作的是他们讨厌的老师。然而,男孩是唯一一个,完全没有问我这个问题的孩子。

       回到槟城后,和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孩子可能觉得你的责备是一种爱他的表现吧?他希望有人爱他却不知道怎么做,如今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孩子啊,如果真如母亲说的那般,你渴望被爱,那但愿未来我们再次相遇时,你是被爱的,你是知道你是被爱的,祝你幸福。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年糕


        屋友养了两只猫,一只在我入住前养的,叫哭包,一只在我入住后养的,叫年糕。哭包之所以叫哭包,是因为他特别爱哭,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现在他主人房门外,叫醒猫主人,但自从年糕出现后,哭包便不爱哭了。

        年糕之所以叫年糕,和她身上橘色的花纹有关。刚开始没名字时,我和男友凑合着叫她小橘,但是她主人嫌名字太普通,同时发现她特别粘人,花纹的颜色也和年糕相近,于是就叫她年糕。

      哭包特别疼爱年糕,虽然贪玩,但还是努力扮演好大哥的角色,守护着年糕,也不爱哭了。看到这样的哭包,男友开始戏称哭包为学长,年糕则是学妹。
       几个月后,年糕长大了一点,猫主人决定放他们自由,让他们睡在家外面、自由活动。哭包是个胆小鬼,常常被外面的野猫欺负,反而年纪较小的年糕却吃得很开。他们爱乱跑,但跑不远,所以每次回家,都会有两只猫,在门口迎接我们。
       年糕是只哑猫,她不会喵,只会用沙哑的声音发出“哈…………” 的长音。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还以为她是在自我保护,所以才发出这种低吼声。我唯一一次听她叫得最大声的时候,就是她的前爪被车门夹到的那次,当时是我关的车门,一转头,只见她一只爪在车门内,另一只前爪不断地拍打着车门求救,那场景我至今都心有余悸。
       一天,屋友在办公室告诉我:学妹死了,她倒在家门前死的。她死的时候,肚子涨涨的,说不定是被人毒死的……哭包不知道年糕死了,还不断地用舌头为她梳理毛发。屋友没有哭,我们也不敢掉泪,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悲伤不会比猫主人的心更沉重。然而,那天回家,看到在门口等待我们归来的哭包,都不禁停下脚步,轮流抱着那只胖猫,替他顺毛,对他说:“从此,你就是一只猫了……”
       年糕走后,哭包像是被格式化了一样,忘了自己是“学长”,回到了小时候不断鬼叫的模样。年糕还在时,哭包只有在肚子饿时,才喵得很大声,但年糕走后,哭包就算吃饱了,还是会不断地乱喵,声量是从前的一倍大,如果我听得懂猫语,哭包那连绵的叫声,会否是在问:“年糕,你在哪里?”呢?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从《机器猫》谈霸凌事件


      新学期的第一个星期,在没有经过任何商量与询问的情况下,我被安排接手三个班级的辅导课。虽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本辅导手册,但这并没有让我感到比较轻松。一来不是心理系出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二来也清楚自己的过于主观的性格会是教辅导课时的一大障碍。

     母亲的同事曾说过一句话:“学校安排你教这门课,代表他们觉得你有这份能力,如果这门课你无法教得好,那也不需要自责,因为你的能力就到这里。”由于这门课没有考试压力,所以我还是接受了,但这门课的准备过程并没有比较轻松。学校对所有主科,都会采取功课分的制度,只有副科如:音乐、阅读、辅导,是这个制度以外的。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这些副科也较意兴阑珊,这点从学生脸上便能知道。所以,副科虽然没有课业压力,但正因为没有课业压力,你得想出别的方法,吸引他们上课,让他们交作业,上课不捣蛋等等。

    初一辅导手册里,有一单元是要让学生理解“霸凌”的概念,其实要让学生认识这个概念没什么难度,较有难度的反而是“旁观者也是加害者”的概念。为什么呢?说白了,一个班级里,还是旁观者多于霸凌者,若只是硬生生地不断告诉他们旁观者也是霸凌者的幕后推手,学生其实较难以接受,甚至会反弹,因为自己正是旁观者之一。正如你告诉一个吸烟者,吸烟的坏处;告诉一个爱吃薯条的孩子,吃太多薯条会变脑残一般无济于事。每当说着的是自己的状况时,人们往往会拒绝设身处地,他真的不知道吗?不是的,只是他能从坏习惯、坏行为中,获得利益,那可以是心灵上的安慰,或者只为了一个“爽”字。

    今日是我第三次教学生“旁观者也是加害者”的概念,前面两次的结果都不太如意,于是进班前,我再度打开辅导主任给我的辅导教材,意外发现里面有机器猫的例子。由于时间短促,我并没有将这个例子放入电脑,便轻装上阵了。

     辅导手册里,有一项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在霸凌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往我都会用问答的方式,向学生一一评价受害者、加害者及旁观者,但前面两次的经历,告诉我这么做的效果一点都不理想,所以这次我选择先闭上嘴巴。我给了学生2分钟的时间,在手册上写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这个身份的想法。在他们埋头苦干的同时,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大雄、胖虎、小夫三个名字。

     “同学们,机器猫的故事里,常常会出现欺负的事件,那么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什么角色呢?”

     “大雄是什么?”

     “受害者!!!”

     “胖虎呢?”

     “加害者!!!”

      “那……小夫呢?”来到小夫时,学生反而迟疑了,有的人说是加害者、有的人说是受害者,也有人说是旁观者,但他们都抱着不太确定的口吻,说出他们的答案。

      “我们先决定,小夫是旁观者吧!那在这部漫画里,你们对小夫的感觉如何?”我在小夫的名字旁,写上了“旁观者”三个字,继续发问。

      “当然不喜欢啊!” 可是他只是旁观者耶,旁观者有错吗?学生一时间答不上来……是的,很多人都是小夫,小夫不但是旁观者,有时候也是受害者,更有时候是加害者。他在胖虎欺负大雄时,时而观看、时而起哄、时而落井下石,他在欺负事件中,都做了“成全”的动作。然而,他的成全,并没有让他免于受胖虎欺负。他会对大雄动手,有时候也是因为胖虎抢了他新买的玩具,所以把气撒在大雄身上,形成一种反击式的霸凌。

       “不对!大雄也有欺负小叮当啊!”一位同学忍不住打岔,拿他们熟悉的人物做例子,反而让他们有更进一步的思考。是的,大雄为了报复胖虎,他会用尽各种方法得到小叮当的道具,进行反击式霸凌。同学,你们发现到吗?这个事件中,几个人的关系是互相牵扯的,霸凌在他们之中循环,并没有停止的现象:胖虎没有因为大雄的反击而停止动作,小夫在胖虎那里受了欺负后,转向欺负大雄,大雄受了欺负后,偶尔也会把气撒在小叮当身上,周而复始,这不就和我们身边发生的霸凌事件相同吗?

      “那静香咧?”另一个同学再发问。静香和小叮当是帮助大雄的那一方,但偶尔也会受胖虎欺负。如果有一天,其中一个人改变了行为模式,结局会不一样吗?如果小夫有一天选择转身帮助大雄,故事会不会有所变化?

      “废话,那时候就换胖虎被欺负了嘛!”台下学生笑成一团,我也笑了……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教师日记:诱因可以是为孩子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直到今天我才肯承认,我的的确确是一个过于理想主义的人。最近,我其实常常在想,自己是不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想了很久都得不到结论一直到刚才才有了眉目。

我上了一堂长达8小时的课程,一位来自台湾的宋怡慧老师,让我意识到我并没有把自己调到与同学同一个位置上。她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

学校办了一场“每个人是一本书”的活动,邀请学校老师以一本书的姿态让学生外界。有一位特别严格的老师也参与了这项活动,但是没有学生肯去借他。于是,宋老师便和她的学生约定,如果去“借”了那位老师,他们就能得到证书、糖果和一些额外奖励。想当然地,学生便开始踊跃去“借”那位老师,整整30人。那位老师很惊讶地去找了宋老师,宋老师也没戳破,反倒和他说:“你好厉害哦,我才有两个人‘借’我而已。”为了不负众望,这位老师认真地准备了一个月,为这30位学生准备了非常非常精彩的故事。

原来,这位老师来自一个乞丐家庭,因为从小生活艰苦,所以他过得特别严谨。台湾的丧礼有聘请外人来哭丧的习俗,每回父亲在为别人哭丧后都会将丧礼的食物带回去给他们吃,他就是吃这些食物长大的。

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老师原来有这么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故事结束后,在场的听众都泪流满面,早已忘记自己当初是为了那些奖励而来。那场说书会结束后的一整整一个礼拜,参加的同学都格外珍惜食物,把家里煮的每一餐都吃得精光。

可见,诱因是必要的。我常常会责骂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奖励,才能去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不愿意思考?为什么在问他们问题时,班上便成了一座满是死鱼的湖泊?为什么他们不肯自动自发?为什么就是不肯改进?我有很多不满,我唾弃拿事物诱导孩子的教育方式,为什么他们就这么的功利主义?我痛恨这种功利的态度,也害怕自己在这个功利的大染缸里,被染上功利主义的颜色。

但是,这么多的不满,真的能够改善这个功利社会吗?每每遇到我看不顺眼的情况,我第一个就是露出不解的表情,然后开始讲大道理,学生真的听的进去吗?只是短短的四个月,我发现:

好像是不行的。

如果,当时宋老师没有诱导学生去“借”那位不受欢迎的老师,没有人借阅的情况下,这位老师还会用心准备吗?或许会,或许不会。如果,学生没有因为宋老师的利诱,踊跃去“借”这位老师,他们会有机会听到这么精彩的故事吗?

诱因,原来也可以成为一个机会。给那些拒绝改变的人们,一个接触另一个世界的机会。只要善用诱因,我们便能引导学生到我们想要的方向去。即使讨厌这个功利的社会,我们也需要接受自己是功利社会的一份子,并迎合他们功利的想法,利诱他们走入我们的非功利思想之中。如果一味地自命清高,要求学生爬到和我们一样高的楼层,又有多少人肯爬上去呢?


我想,我要改变的是我对“诱因”的成见,并保持那颗非功利的心。加油!

昂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昂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特别喜欢吃外面的炒饭,因为有过期,吃起来特别香,偏偏父亲非常反对这个举动。小时候,一碟炒饭3块半,只不过是在冷饭上添加一些配料,加上两只鲜虾,再打颗蛋下锅拌炒,成本只不过是售价的一半,父亲觉得非常不值得。

如今,一碟炒饭至少要价5块钱,遇到贩卖4块半的,都不禁会赞叹便宜,一股脑儿栽下去。前几日吃了一碟,炒饭加一粒荷包蛋,还附送汤,要6块半,比当年又贵了一倍,我倒觉得合理。市区的食物本来就贵,一碟饭要7块钱也不是怪事,所以这个价钱反而显得公道。当我发现,里面放了三只虾,比一般小贩还多出一只,更是感觉自己捡了便宜。


我真的捡便宜了吗?这碟炒饭其实有点过油,却因有了三只虾,而且“只要”6块半,整碟炒饭吃起来也不算太差了……吃着吃着,突然想起从前父亲反对我在外吃3块半炒饭的日子,不禁嘴角上扬,果然,昂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大学生=不爱/不会说华语?

端上炒饭的是一双皱黑的手,老伯看了我一眼,开始热情地用英文与我对谈。我愣了一下,心里嘀咕着:我长得像外国人吗?这家咖啡店坐落在一所私立大学学院对面,只需要穿过不到2公尺的马路便能抵达。所以,老伯会如此和我说话,并不是因为我长得像外国人,而是因为我学生气息未脱。

马来西亚是一个语言亲切的国家,看到皮肤棕色的便自然说起马来语,深棕色的便说英文,黄皮肤说华文,见到金发蓝眼睛的便说英文,到北马会自动说福建话,到中南马会自然说上广东话。我们就像吃了翻译年糕的人们,看到不同的人,便会自动转换不同的语言,这是一种自觉性的转换。一个人对另一种族群会说什么语言,反映出在他心目中,这种族群的惯用语言是什么。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老人家就算话语不流利,都会试着用华语和孙辈沟通,因为孙辈听不懂方言,所以用华语沟通会比较方便。年轻人看到老人家也会自动用生涩的方言问候,因为很多老人家不太会听华语。

回到槟城,在咖啡店我也会自动用福建话点餐、给钱,因此老伯迎上来便是满口英文,我的确吃了一惊。究竟是试了多少回,碰了多少次壁,让他有了即使是华人大学生也需要用英文沟通的印象呢?心里不是滋味,唯有埋头填饱肚子再说。

“你怎么吃得那么快啊?”吃完后,老伯又出现了,继续用英文和我聊天。

“好吃的话,记得叫你的朋友一起来吃哦!”他果然把我当作对面大学学院的学生了,继续用英文推销店里的产品。我看着他,不断笑着点头,很想告诉他,其实我会说福建话,但最终还是没说出口。


马来西亚,是一个语言亲切的国家。我在这个语言亲切的国家里,看见了大学生不爱或不会说华语的现象,有些心疼。曾何几时,大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只爱说英文的年轻人?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新手教师日记:一句话的威力

      今天第一堂课,我和学生讲解如何分配小组的座位,但是学生实在太吵闹了,怎么劝都不听,只好呵斥他们。

     “吃屎吧你!”讲台下传来一句小而坚定的声音,刺入我的耳膜,我看着声音的来源,问道:“XX同学,你是在叫我吃屎吗?”。“嗯”,他再次点头。为什么?我继续问道,心里开始有了起伏。“没有为什么。”小不点的下巴微微抬起,似乎有所防备。“好,那么这堂课结束后,请你过来见我,我们谈谈。”

     “那还得看我有没有空呢!”小嘴巴仍不饶人。事情发生得很快,上课不到10分钟便发生这桩插曲,无疑让我感到有点惊慌。好不容易安顿好学生,交代好事物后,课堂结束前5分钟,我让这位同学到外面和我继续刚才的话题。

      “为什么?”我继续问道。

      “没为什么。”

      “老师有没有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

      “没有。”

      “那为什么要老师去吃屎。”

      “老师,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干嘛这么认真?”说完,他露出轻蔑的笑容,心里大概觉得我应该拿他没办法。老实说,我的确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我只知道我很愤怒,我希望他为他的行为负责任。

      “这一点都不好笑,反而令我很不舒服,你必须为你的话负责任。”老实说,说完这句话后,我心里一点底子都没有,我不想用暴力告诉他,这便是他要为这句话付出的代价,那么除了暴力,我还能怎么对待他?

      “那你应该对我说什么?”

      他挣扎了一下,嘴里终于吐出一句话“老师,对不起。”

      “下一次,便不会再那么简单了。”我让他回去,但他的道歉,其实并没有让我比较好受,那冷冰冰的一句话,仿佛在嘲笑着我:不管他如何伤害我,只要一句道歉,便万事大吉。我很想哭泣,无奈的是接下来还有一堂课要上,所以我只得强忍着,咬着牙,踏入另一间教室。

      迎接我的,还是一贯吵杂的后端班,但因为刚刚的插曲,吵杂声传到我耳中,仿佛又大了一倍。“你们看不见我的存在吗?”我压抑着情绪,说了这句话。没想到说出来后,才发觉自己的声音变调了。虽然同样是后端班,但毕竟大了两岁,比较会看脸色,学生也沉默了,我才好不容易熬过去,没有在他们面前掉泪。

       下课的钟声让我如释重负,第一件事便是放下所有事物,把自己关在一间教职员厕所内,把刚刚的委屈都狠狠地哭出来。执教四个月以来,第一次在学校哭泣,庆幸的是自己并不是在学生面前,而是在厕所里和同事面前。我从来不知道,原来一句话可以让我的情绪有这么大的起伏,甚至觉得这样的自己很糟糕。

      “只是吃屎而已嘛,更难听的话都听过,为什么却承受不住这句话?”心里有一把声音这么对我说。我想,那个男孩也想不到这句话会让我感到那么难过吧?但是,我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什么我要承受这样的一句话呢?甚至在追问原因后,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要我不要太认真,和心不甘情不愿的对不起。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最糟糕的老师,感觉自己快要承受不住了……

       泪水流干后回到办公室,同事察觉到我的不对劲,开始给我建议。

       “冷处理吧,对他冷漠,让他真的认识到自己究竟有什么错。”她的建议就像是汪洋中的一块浮板,快要沉入海里的我,奋不顾身地抱了上去。那就试试吧!我对自己说,看看接下来会有什么事发生。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原来我并不特别



       那日南下见一位从新国回来休假的友人,两天一夜虽然短暂,却极为疗愈心灵。听着彼此抱怨各自的生活,出了社会后的迷茫,很难相信原来我们已经离开大学门槛半年了。

       我们都未如自己所愿,走在预想的道上:为了生计,她到新国从事教育工作,薪水不如她所预期,工作性质也日复一日。我呢?还记得当初口口声声说着不想当老师,最终为了消磨时间、为了爱情走上这条自己抗拒的路,每日每夜被工作消磨着……原来,我们并不特别,最终还是被硬生生地推入社会,反反复复地在迷茫与生存间打滚、不断地与自己搏斗。

       庆祝毕业,只不过是半年前的事情,为顺利毕业而欢呼、为呕心沥血完成毕业论文而欣慰,殊不知社会的冷酷已在欢呼声中悄悄潜入我们的生命,毫不犹豫地。估计是当下高兴过头,直到半年后再次回首,才发现这个事实。

      当晚,和另外两个在当地工作的朋友共进晚餐,饱餐一顿后,走在夜空之下,友人P开始感叹:“没想到,我们就这样毕业了半年啊……” 是吗?我却觉得这半年过得特别漫长,好似自己已出了社会好几年,心里不禁莞尔。明明只过了半年,却犹如垂死之人,每天数着时间、数着日子,挣扎着撕下一张张日历。

     现在才明白,人生本就无趣,真正让我灿烂的,是沿途遇上的同伴,一旦与他们别离,活着的感觉便会在那一次次酩酊大醉的夜晚中,消逝。

        原来我并不特别。那么,如此不特别的我是否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呢?还是会和许许多多不特别的人一样,不特别地成为工作机器,不特别地结婚、生子,不特别地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完成他们的梦想,然后再不特别地郁郁而终呢?那么,我真的活过吗?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停不下的心,停不下的笔


      我想,某方面来说我是固执的。至少对文字来说,虽然找不到自己文字里的魅力,却仍然抵挡不出想写的心……不管是敲打键盘,还是握着笔亲密地将文字写在纸上,都能让我变得异常清醒与平静。奇怪的是,若说是日记,却也无法坚持,曾经尝试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明明是如此喜欢以文字抒发心情,但对日记却一点也爱不起来。

     别人有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我,有说写就写的文字,而且是必须说写就写,不然文字便会过期。部落格里有几篇写了一半未完成的文章,但常常就这样被我放置在一旁,一放可能是几个月至一年,最后能成功“露面”的机会其实并不高。它们就像是我吃了一半的面包,如果当下没有把其吃光,再次见到它时,早已失去吃下它的欲望。“上次吃过后,唾液上的细菌估计已经沾染整粒面包了吧?”我常常会有这个想法,然后回头便掷入垃圾桶。所以,过期的文章,即使脑海里有许多未写出的构思,却也提不起继续的欲望了……

    我想,我只能宣称自己是“文字爱好者”吧,如此任性地爱着它,就算知道自己写得未必优美,仍然似上瘾般,以此为心灵寄托。安妮说过,“纸是最有耐心的聆听者”,似乎也是我的心声,以文字为友,时而赞叹别人文字里的娇羞,时而对它罗里罗嗦。

   不知道,这份想写的心,能带给我好运吗?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拒绝被拧干的孩子


        最近感觉有样事物,正逐渐从我身上流失。与其说是流失,不如说是逐渐被拧干……

        一直以来,总不敢大声宣称自己文笔有多棒,因为连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文字有什么魅力。偶尔参加文学比赛,得奖也得得莫名其妙。只能说,很早以前便是写作爱好者,所见、所感都想透过文字表达出来,却从来不清楚,也未认真思考,究竟自己文字里有什么魅力可言。

       不得不说,这件事情挺悲哀的,以一个喜欢看书、想当作家、喜欢写文字的人来说,悲哀至极,喜欢挑战眼前一亮的题目,却难以写出眼前一亮的文字。于是不知不觉,成为了文字制造机,夹杂着一丝感情,却无法令人有共鸣的制造机。脑袋中有千千万万颗文字,却无法把他们凑成富有魅力的模样,对写作多年的我来说,的的确确是一种失败。

       我想,“拧干事件”估计起源于中学,那片充满灵感、衔接力的脑袋从那时起,被制度、被考试、被好胜心的大手拧干,他们试图将脑袋里的文字一颗颗拧出来,而我却不自知。如今出了社会,拧干我的不再是制度,而是工作的疲乏,让我对生活的热爱也逐渐被浇熄。因为工作很累,只能挑味精很多,但至少能蔬菜肉类都齐全的经济饭来吃。完全没有动力去尝试新的餐厅,一心只想赶快回家休息。

      但,我真的不想被拧干,被拧成混吃等死的社会人。

      社会就像一锅大染缸,我已身在其中,也不知道它会把我染成什么颜色。但愿不要变成只有单一颜色的社会人士。曾与年少时的自己约定,就算到了七老八十,仍然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既然约定好了,我不想辜负年少时的自己。

     22岁还不迟,得开始做点什么,好让自己成为拒绝拧干的孩子。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你说你爱雨天》


你说   你爱雨天
于是  十年前那场大雨
你踏出家门
再也没回来过

你说  你爱雨天
于是  十年前那场大雨
我丢你在门外
你至今未原谅我

你说  你爱雨天
于是  十年前那场大雨
你义无反顾
投入她的怀抱

你说  你爱雨天
于是  十年前那场大雨
我哭着  到处打听
那个 叫作雨天的女人

《借口》


流浪  只是一个借口
给不爱
给单身
给失业
给游手好闲
给不明所以

你说你爱我
我说
我只想流浪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过去·现在·未来


     我的泪点很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一次,自己搭错了巴士,无法顺利抵达目的地,废了一番功夫后解决。男友和姐妹得知后,为我在事发时没有哭,感到非常惊讶。可见泪点低这件事,的确众所周知。

     这是人生经历的第三次毕业典礼,如果算上幼儿园的话,那便是第四次,但四次我都没哭,也是一种奇迹。不是没有舍不得,也不是没有难过,但的确没什么让我想哭的。可能是因为知道,彼此还会努力见面,所以没有哭。

     正式毕业了,再也没有“我还是学生”这个借口,再也不能名正言顺地当“家里蹲”,再也不能不愁吃喝地过得没心没肺。只能庆幸自己在毕业前,便找到了一份稳定的正职,至少毕业后,也不会有太多的不安,每天晚上也不会睡不着。

    我常常会有那种时刻,怀念过去,期盼可以停留在某个时段,不想面对结束一个阶段,这件事情。师傅说,这叫“愚痴”——即沉溺在过去,忘了过去不能重来;陶醉在未来,忘了未来难以剖测,忽略了活在当下,把心思留在当下。我愚痴了整整20年,但如今我开始放下这份愚痴了。

   回头看看,才发现未满22的我,早已经历了许多,走过那些物是人非,走过那些懵懂。曾经的眷恋,不再眷恋,曾经的痛心,也只留下一抹痕迹,能笑着对人说曾经的伤痕,嘲笑自己的执着,仿佛是第三者的事一般。

     你,还好吗?分开了将近5年,我不再想你,也不会可以去探听你的消息,不再期盼你和那位会分开。可能一年当中,会有那么几次想起曾经的山盟海誓,然后笑着摇头,当时究竟是多么坚定?竟然能坚信一个承诺必定能跨过那10年。

    我很好。身边那位还是同一个,有可爱的家人,可爱的个性,三年了仍待我如初见,而我亦然。他陪我度过了千山万水,看遍了大街小巷。我感谢他给我的现在,也感谢你给我的曾经,让我回想中学那段岁月时,仍然会因为自己的可爱而发笑。尤其是如今,看着学校内的学生们情窦初开,偶尔会提醒我曾经的青涩,那份爱恋就像一首诗,融入我的体内,化成骨。

    我早已成为“长大后”的自己,无法编辑从前,也无法预订未来,我只想用力去爱那些值得我爱的人,去过自己憧憬的生活。长大,你好啊!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新手教师日记5:考试不许上厕所


     中学时,考试期间,只要有空档,我都会找机会上厕所。有时候真的是想上厕所,但有时候其实并不。考试时,教室总是格外闷热,大概是因为大家都在埋头苦干,气氛凝重。碰到很考脑力的题目,我总会想出去走走,醒醒神,让脑袋清醒清醒。

     这个星期是学校的考试周,校长在前一周的周会上,便宣布了“考试时不能上厕所”的规矩,我坐在台上,看不清学生的表情如何,但换作是我,我肯定露出不甘愿的表情。在那之前,教师会议上也曾讨论这个问题,老师提出,如果学生是真的很急呢?如果泻肚子呢?

     那么就要他表现出来。校长答道。

     老实说,怎样才算是看起来很像“急着上厕所的脸”,我实在没有头绪。若想上厕所,该学生得由老师陪同,并且提前交上考卷,老师则须请其他老师顶替监考一职。如果学生是在未作答完毕的情况下,急着“办事”,可以不需提前交上考卷,但需要经过搜身后,才能前去上厕所。

     中学那段日子,考试期间上厕所,的确是为了醒神,从来没打算在上厕所的时候偷看答案,学校也任由我们自己上厕所,不加以理会。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单纯,但我总相信人各有志,且人各有命。

    这种管制究竟有没有必要,我还在思考当中。学生们在这些条条框框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或许这个世代,科技发达了,年轻一代接收讯息多了,犯罪多了,信任少了。那么,这些充满不信任的管制,对学生的成长真的有帮助吗?还是把他们训练成囚禁在鸟笼中的小鸟,只要少了铁笼的围绕,便会肆无忌惮?静观其变。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新手教师日记4:等待家长载送的托儿所小孩


      执教日子进入第三个星期,正确来说,两个星期多一些。下周,学校便会进入考试周,这让我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接下来会有一周不需要备课。

     学校在考试前一周,会安排老师帮忙折考卷。折考卷的工作在办公室进行,为了避免学生进入意外看到考题,校务处的L小姐把办公室的其中两个门口封锁,只留下链接校务处的入口,并禁止学生进入。于是,自星期日起,下课期间总会看到校务处人头攒动,学生要嘛在校务处的门口探头探脑,要嘛就在被封锁的玻璃门探头探脑,再不然就直接打开办公室的百叶窗,透过百叶窗和老师对话与传递物件。老师们则在空闲时间,堆在办公室后端,一起熟练地把考卷叠在一起,然后东家长西家短……

     整间办公室顿时仿佛化身为托儿所,老师们就像托儿所内的孩子,等待家长来载送;学生们就像托儿所外等待放学的家长们,踮起脚尖张望自己的孩子是否在里面,L小姐则是托儿所的院长,在办公室门口喊着老师们的名字,甚是有趣。有时候,又仿佛有学生来探监之感。透过那许多铁条的百叶窗,传递物件与话语。

    那日与同事聊天,突发奇想,要是学校在每位老师的桌面上贴上座号,然后被关在办公室外的学生,根据座号按铃,在办公室内的老师便会被通知。按了座号后,询问课业按1、聊心事按2、讨分数按3。各别老师,可以以此决定要不要回复或出去,要是遇到聊心事,可以戴上专属耳机,透过耳机聆听学生的心事;要是学生来讨分数,就假装不在;要是正在忙,就按答录机。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探监、从托儿所带小孩的情景啦!

新手教师日记3:没想当好老师


       老实说,我真的没有想过自己会当上一名老师。先声明,在我心目中,老师和大学讲师是不一样的。我早已有将来当大学讲师的打算,但是老师这个职业,需要兼顾的事物太多,所以没想过,也不敢想。

      我觉得我不会是一名好老师,也没有自信当上一名好老师,可能是因为自己赋予老师的要求太高。我脾气不好,缺乏同理心、耐心,同时觉得要教导学生知识之余,还需引导他做人,是多么沉重的工作。正因为这种种想法,进入职场初期,抗拒的心一直在脑袋里作祟,不断地在我耳边窃窃私语。我想离开,这个背负多重责任的岗位。

     大概在进入职场的第五天,我才得到舒缓。我问自己,到底是秉着什么心态在抗拒,抗拒上班,抗拒进入课室。又是为什么,在极度负面的两天后,开始有快乐的情绪涌上。或许,这种心态就好似那些没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的学生们,害怕责骂,所以不想上课。当然,不会有人责骂我,但也许一开始备课不足,于是害怕碰到学生尖锐的问题,害怕被发现自己准备功夫不够吧?

     那么,什么是好老师?在我心目中,好老师便是能引导学生的老师,至于谁能被引导,谁不能,似乎没有太大的准绳,大概就是频率对了,搭上了,你便有可能给她带来一丁点影响。说真的,我并不要求自己当一名好老师,只是尽我所能,教导他们怎么吸取知识就足够。并不要求自己如何爱心泛滥,只是在需要时,提醒他们一些做人的态度足矣。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新手教师日记2:为什么需要老师?

2017年2月28日                                          执教第六天

        今天的状态还不错,心情也不错,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今天比较快乐?可能是因为渐渐适应了?还是因为学生询问的问题,我都能回答?我不确定。经过两天的洗涤,今日格外平静?我不禁问我自己。然而,有更大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这间学校,真的需要老师吗?什么是老师?

      教导的学校,几乎每个科目都为学生准备了所谓的“笔记”,这让学生轻松不少,也为老师减轻了负担。这个看似双赢的举动,却让我怀疑自己。

      在大学求学时,最长翘的课便是通史课,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师总是照着电脑上的幻灯片阅读,而这些幻灯片,我们手上也有。老实说,我真不知道如果这些资料都掌握在我手,为何我还要特地离开舒服的房间到学校听他讲课。我特别欣赏那些,仅给我们长长的阅读资料,然后连幻灯片的不用,电脑都不开的老师。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叠厚厚的资料,老师坐在那里说,听到什么有趣的,我们就写下来,听到什么额外的,或者想要学习的,同样写下来。当然,如果懒惰翘了课,需要千辛万苦找到朋友的录音,拿着资料,一面听,一面做笔记。

     但是,这种感觉,才叫上课。

     现在,所执教的学校,学生们手上都有一份“笔记”,有课本、作业,其实真的还需要老师吗?那老师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照顾纪律吗?把他们手上有的东西再复读一遍吗?究竟是我对老师的要求太高,还是现今的社会,对老师的观念开始改变?如果老师的作用仅在于此,那么又何必寻找有专业文凭的老师?只要他们对管制学生有一套,不就好了吗?

    我想,老师真正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引导学生们向学、向善,让他们学习思考。那么在我看来,准备笔记给学生,是一个阻碍学生思考的做法。他们不再需要猜题,反正笔记上都把重点划给你了,他们懒惰划重点,更懒惰去分辨什么是重点,因为不需要。那么学习还有什么乐趣呢?

    昨天我怀疑我自己,今日我怀疑这个体制。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新手教师日记1: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2017年2月27日                 执教第5天

     这份工作接得异常突然,感觉就像一件物体砸在脚趾头上,先是剧痛无比,缓和过来后,才有时间去看清,砸在脚趾头上的是什么。我似乎还在疼痛中,在一堆需要适应的、繁杂的事物当中,除了要适应这个工作,适应这个办公室,适应这个全新的州属,适应必须工作的自己,还要适应那些条条框框,学校为学生设定的条条框框,其实常常都在框着我,因为我必须制止他们这么做。

    说真的,到现在为止,我找不到这份工作的可爱之处,除了学生很可爱以外,我似乎找不到别的可爱之处。甚至,就算学生很可爱、天真,也让我无法提起想留在这里的想法。

    要不断地说道理。要注意他们是否行为偏倚。这一切、一切都在困扰着我。

     我要当什么样的老师?到现在,我都没有认真想过。教会了一个学生,似乎没有令我比较快乐。这天遇见一位同事,他告诉我,要找出自己的原点,自己为什么呆在这里的理由,那么才会有继续留下来的动力。

     我要当什么样的老师?到现在压根儿不想去思考,而是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在这里?

     我为什么在这里?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春晚与苹果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春晚,因为可以看歌舞表演、杂技,也因为那是当时除夕夜唯一可看的节目。长大后依然看春晚,但已不再像从前那般深受影响。但是,今夜的春晚让我有了新的感觉,一个从来都没有的感觉。

     新鲜感?你认为我会这么说?或许按照行文的常理,大多数会是这个答案。不过抱歉,我想说的是恶心感。由衷地,让我觉得恶心。大概是联想到《西藏火凤凰》的内容:中国当局利用CCTV将西藏人神圣且有意识的自焚抗议,污名化为一种愚蠢的行动,指自焚的西藏人患有精神病、或者偷盗、抢劫、酗酒、打架,将他们形容为欠缺思考的恐怖民族。可笑的是,从小看的春晚,其实也出自CCTV,那么这些美好节目背后,又是什么意图呢?那些堆满笑容的表演者背后,又有多少剥削与厉害关系。

     我忘了,中国只是一个经济开放的“朝鲜”,当人们嘲笑着北韩表演者机械化、节目歌颂化时,有多少人记得中国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苦功。可能是看了该书后,我突然发现,曾经喜欢看的相声节目里,原来满满都是歌功颂德,呈现民族和乐之景;突然发现,曾经期待观赏的歌舞节目,首首都是赞颂国家的歌谣;突然发现,原来中国表演者的眼睛也反映了许许多多制式化,而这一切从前的我竟不曾察觉。

    大概,上帝叮嘱我不该吃下那颗名叫《西藏火凤凰》的苹果,但我吃下了;于是世界在我眼里变得更复杂,于是曾经犹如伊甸园的节目,在我眼中不再那般美好……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异地恋让你知道,你是否“非他不可”


      还记得那天去咨询老师,关于未来硕士深造的事,老师第一个问题不是问我想去哪里,而是问我:“你男友也有打算读硕士吗?带着他一起去吧。”那不是建议或询问的语气,而是一种叮咛。异地恋很辛苦的。他淡淡地说。

      同样的话,老师似乎和即将毕业的学生都说过,虽然不是亲眼所见,但是日后谈起都会发现这个共同点。我想,持教鞭多年的他,必定看了不少学生情侣的离散,所以有所感触,所以苦口婆心,但异地恋真的不是人们所说的那么辛苦,我是这么认为。

      其实,在现代这个时代,异地恋并不是真的那么辛苦,至少我们能打通电话,能视频联系,交通发达,机票打折得好似不要钱。男友说,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就是少了许多时间陪伴彼此。的确,那是一种失落,但是爱情真的仅建立于此吗?

      很讨厌听到,分手的原因是因为,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如果维持一段感情,只是为了面对困难时,那个人在你身边,那这个人便不是你非爱他非要他不可的那个人。会一直深爱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某些优点,或者他所能付出的,让我觉得非这个人不可。简单来说,对方在心灵层面上,能给我什么?如果爱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他的陪伴,他的问候,那么为什么非爱这个人不可,只要去街上随便牵一个,都能达到这个要求,那么这段关系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异地恋正放大了这一点——你的另一半除了陪伴,还能给你什么?残忍并直接地放大了,这个人除了陪你逛街、说废话、散步、看电影,还能给你什么更珍贵的。同时,也放大了彼此之间的观念差异,以及彼此解决差异的方式。一个可以给你心灵牵绊的伴侣,就算相隔两地,还是有方法,安抚那些别人无法安抚的情绪,开拓你的视野,和你一起脑力激荡。对我来说,爱情的价值便在于此。

     一个人本来就可以过得很好,我会煮饭、会开车、有学识、有力气、灯管坏了能自己换、门把坏了会自己修、可以徒手拍死蟑螂,在没有认识男友以前,本来就一个人过,又怎么会过得不好呢?如果伴侣的用途仅仅建立于帮你解决生活的困难与陪伴,那么你到街上去喊一声“我要嫁人”,随便来一个都能符合你的要求,又何必非精挑细选不可?

     或许,异地恋只是一个契机,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爱情观,正视彼此在关系上所缺少的事物。如果一段关系里,没有“非你不可”的因素在其中,就算没有经历异地恋,彼此在一起的时间拉长了,关系被击毁也是早晚的事。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白血都是这么被遗忘的,伤痕也一样

在没有星星的夜
我在沙滩上溅了一地白血
是的  玛舒丽
她也有过同样的遭遇

后来玛舒丽死了
我却仍然活着
无法像她那般  死去
悲壮地              死去

如果说  玛舒丽因为白血被记得
不如说  因为她流了白血并死去
所以      被记得

所以  即使我流了白血
那无非是一场秀
不足以  令人记住
不足以  满足欲念

一天后
白血会被沙滩的颗粒吸收
被海风吹干
被海浪卷入海底
然后被遗忘
仿佛不曾发生
仿佛  我不曾流过任何一滴
白色的血液

那条想死的路


        有一种心情,叫“想死”。但我这次想说的不是这种心情,而是实质意义上的“想死”。

        第一次有这种念头,貌似是在小学的时候。几年级我倒是忘了,不过绝对是在三年级或以前。与其说是想死,不如说想让自己消失在这个世间,以逃避一些我不想面对的责任。那时,某老师交代我一张收据,要我交给母亲,但是不知怎地,我遗失了这张收据。一直觉得,这是一张非常重要的收据,将其遗失令我有些惶恐不安……

       要是母亲问起怎么办……要是老师问起怎么办……我会不会挨骂?大概是这个时候,我突然希望自己就这样死去,这样便无需面对这些质问与责骂。这是第一次。

       不过。谁也没问起,似乎不太重要。之后应该有大大小小这样的情况,但是我唯一想起的就是第一次,及近年几次。大学期间,曾经有那段非常难熬的一年,每天很忙碌,有做不完的事,却每件事都不舒心也不顺利。原本信任的朋友变得异常陌生,面对他们竟说不出半句想说的话,不管是抱怨还是真相,感觉自己说什么都是错,没有人想听,也没有人相信。那段时期,每每经过大马路,总会在想,万一骑车穿越这条马路时,意外被撞死,那么一切烦恼是不是就结束了……每经过一次,就想一次,反反复复的闪过自己被撞飞的场景,然后再想象要是自己离开人世后,留下来的人要收拾的烂摊子,就这样反反复复了一年。

       最近一次,便是昨天,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却烦恼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感觉想到的路都有缺口,一时之间做不出决定,开始想着“死”这件事。与其说死,不如说停留,或休止。要是我的人生就在这个地方休止,会不会好一些?那么就不需要烦恼走错路了。那么就不需要担心自己成为糟糕的大人了。那么就不需要面对越来越多“想死”念头出现的人生了。那么就……

      但。其实我怕死。就像这篇肤浅的文章那般,我就那么地肤浅。我精神很正常,心理状态很正常,从来没有自残的行为,也没有尝试过任何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只是单纯的想象,想象自己如果止于今天,可以逃避些什么。大概就是绝望到想死,对自己绝望,对未来绝望,之类的。

     放心吧,我怕痛怕鬼更怕下地狱,所以寻死这件事情实在做不到,不过肯定的是,未来会有更多想死的瞬间,而我得继续走在这条“想死”的路上,慢慢等待真正的死亡降临……

      和凡在一起六年,這六年來我改變了很多,我們也一步步趨向穩定。凡是一個讓我很感動的伴侶,在一起的日子裡,好幾度都有一把聲音告訴我:就是這個人了,在離開馬來西亞到台灣唸書前,好幾次我也對他說,不如我們註冊吧。凡說過,台灣有很多像他一樣的男生,或許我會發現他其實也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