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从《机器猫》谈霸凌事件


      新学期的第一个星期,在没有经过任何商量与询问的情况下,我被安排接手三个班级的辅导课。虽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本辅导手册,但这并没有让我感到比较轻松。一来不是心理系出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二来也清楚自己的过于主观的性格会是教辅导课时的一大障碍。

     母亲的同事曾说过一句话:“学校安排你教这门课,代表他们觉得你有这份能力,如果这门课你无法教得好,那也不需要自责,因为你的能力就到这里。”由于这门课没有考试压力,所以我还是接受了,但这门课的准备过程并没有比较轻松。学校对所有主科,都会采取功课分的制度,只有副科如:音乐、阅读、辅导,是这个制度以外的。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这些副科也较意兴阑珊,这点从学生脸上便能知道。所以,副科虽然没有课业压力,但正因为没有课业压力,你得想出别的方法,吸引他们上课,让他们交作业,上课不捣蛋等等。

    初一辅导手册里,有一单元是要让学生理解“霸凌”的概念,其实要让学生认识这个概念没什么难度,较有难度的反而是“旁观者也是加害者”的概念。为什么呢?说白了,一个班级里,还是旁观者多于霸凌者,若只是硬生生地不断告诉他们旁观者也是霸凌者的幕后推手,学生其实较难以接受,甚至会反弹,因为自己正是旁观者之一。正如你告诉一个吸烟者,吸烟的坏处;告诉一个爱吃薯条的孩子,吃太多薯条会变脑残一般无济于事。每当说着的是自己的状况时,人们往往会拒绝设身处地,他真的不知道吗?不是的,只是他能从坏习惯、坏行为中,获得利益,那可以是心灵上的安慰,或者只为了一个“爽”字。

    今日是我第三次教学生“旁观者也是加害者”的概念,前面两次的结果都不太如意,于是进班前,我再度打开辅导主任给我的辅导教材,意外发现里面有机器猫的例子。由于时间短促,我并没有将这个例子放入电脑,便轻装上阵了。

     辅导手册里,有一项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在霸凌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往我都会用问答的方式,向学生一一评价受害者、加害者及旁观者,但前面两次的经历,告诉我这么做的效果一点都不理想,所以这次我选择先闭上嘴巴。我给了学生2分钟的时间,在手册上写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这个身份的想法。在他们埋头苦干的同时,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大雄、胖虎、小夫三个名字。

     “同学们,机器猫的故事里,常常会出现欺负的事件,那么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什么角色呢?”

     “大雄是什么?”

     “受害者!!!”

     “胖虎呢?”

     “加害者!!!”

      “那……小夫呢?”来到小夫时,学生反而迟疑了,有的人说是加害者、有的人说是受害者,也有人说是旁观者,但他们都抱着不太确定的口吻,说出他们的答案。

      “我们先决定,小夫是旁观者吧!那在这部漫画里,你们对小夫的感觉如何?”我在小夫的名字旁,写上了“旁观者”三个字,继续发问。

      “当然不喜欢啊!” 可是他只是旁观者耶,旁观者有错吗?学生一时间答不上来……是的,很多人都是小夫,小夫不但是旁观者,有时候也是受害者,更有时候是加害者。他在胖虎欺负大雄时,时而观看、时而起哄、时而落井下石,他在欺负事件中,都做了“成全”的动作。然而,他的成全,并没有让他免于受胖虎欺负。他会对大雄动手,有时候也是因为胖虎抢了他新买的玩具,所以把气撒在大雄身上,形成一种反击式的霸凌。

       “不对!大雄也有欺负小叮当啊!”一位同学忍不住打岔,拿他们熟悉的人物做例子,反而让他们有更进一步的思考。是的,大雄为了报复胖虎,他会用尽各种方法得到小叮当的道具,进行反击式霸凌。同学,你们发现到吗?这个事件中,几个人的关系是互相牵扯的,霸凌在他们之中循环,并没有停止的现象:胖虎没有因为大雄的反击而停止动作,小夫在胖虎那里受了欺负后,转向欺负大雄,大雄受了欺负后,偶尔也会把气撒在小叮当身上,周而复始,这不就和我们身边发生的霸凌事件相同吗?

      “那静香咧?”另一个同学再发问。静香和小叮当是帮助大雄的那一方,但偶尔也会受胖虎欺负。如果有一天,其中一个人改变了行为模式,结局会不一样吗?如果小夫有一天选择转身帮助大雄,故事会不会有所变化?

      “废话,那时候就换胖虎被欺负了嘛!”台下学生笑成一团,我也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和凡在一起六年,這六年來我改變了很多,我們也一步步趨向穩定。凡是一個讓我很感動的伴侶,在一起的日子裡,好幾度都有一把聲音告訴我:就是這個人了,在離開馬來西亞到台灣唸書前,好幾次我也對他說,不如我們註冊吧。凡說過,台灣有很多像他一樣的男生,或許我會發現他其實也不怎麼樣,...